2016-11-23 编者:小美
1、孕激素
常用的有黄体酮注射液、地屈孕酮口服片等。妊娠前7周,妊娠黄体分泌的孕酮对维持妊娠至关重要,如果孕酮较低,则不能维持正常妊娠。黄体酮是一种天然孕激素、外源性孕酮补充剂。
地屈孕酮为口服制剂,吸收好,无明显药物副反应,缺点是费用较高,且对于部分妊娠呕吐较剧烈的病人,口服药物有一定困难。黄体酮为注射油剂,局部吸收差,部分病人诉局部疼痛、硬结,且需奔波于医院注射,不利于长时间用药及保胎治疗。相比之下,地屈孕酮使用更方便、有功效。当然有肝肾功能损害者是不可以用的。
2、绒毛膜促性腺激(HCG)
同样通过促进及支持黄体功能的生理作用保胎。HCG分子含负电荷,覆盖在滋养细胞表面,防止母体免疫细胞的攻击。HCG制剂适用于黄体功能不全、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配伍天然黄体酮针作为保胎药物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主要方法之一,大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可使妊娠早期血中性激素浓度迅速增高,可增强黄体功能,延长黄体寿命药禁用于垂体增生或肿瘤、血栓性静脉炎、妊娠合并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患者。
3、叶酸
核酸合成过程中所需的B族维生素。叶酸缺乏易发生早产、低体重新生儿、胎儿生长受限、神经管畸形儿,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叶酸缺乏及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
4、氨甲环酸
为人工合成抗纤溶药,主要用于先兆流产出现少量阴道流血的孕妇,由于此药可进入脑脊液,可致视力模糊、头痛、头晕、疲乏等症状,偶有药物过量所致颅内血栓形成和出血,有血栓形成者禁用,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阿司匹林
起到抗凝作用。主要用于血栓前状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所引起的复发性流产患者。阿司匹林能很好地抑制血栓烷A2的生成,从而缓解血管收缩,降低血栓形成。孕前即可以开始用药,用药过程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禁忌证包括:有出血症状的溃疡病或其它原因的活动性出血;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该药可通过胎盘,可致新生儿颅内出血,分娩前1个月尽可能不用。
6、强的松
免疫抑制剂类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用于免疫机制异常所致复发性流产患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抗体,如抗核抗体、抗DNA抗体、抗精子抗体阳性所致复发性流产患者。用于有严重的精神病史、活动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明显的糖尿病、严重的高血压等患者。
7、间苯三酚
仅有的一种可以用于妊娠早期的解痉类保胎药。为亲肌性非阿托品类、非罂粟碱类纯平滑肌解痉药,作为子宫肌解痉药,果疗显著。适用于孕20周前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规则宫缩、下腹胀痛或(和)阴道流血的先兆流产患者。
8、硫酸镁
这个临床上用的相对多一些。通过阻止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下降,从而抑制神经肌肉兴奋,松弛平滑肌,起到治疗早产的作用。由于血镁的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接近,因此使用时应注意观察中毒症状或监测血镁浓度。该药禁用于心脏传导阻滞、心肌损害、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在妊高症患者当中很常用,这个药在临床上经常使用,在这里就不多啰嗦了。
9、盐酸利托君
孕晚期保胎药,是 常用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其作用机制为药物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后,激活腺苷环化酶而使平滑肌细胞中的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增加,抑制肌质网释放钙细胞质内钙含量减少,使子宫肌松弛而抑制宫缩。此外由于β2-受体兴奋,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动脉血管扩张子宫胎盘血流量增加,亦可降低子宫活性而使子宫松弛。盐酸利托君治疗先兆早产的显效时间、延长孕周时间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均优于硫酸镁。
10、阿托西班
孕晚期保胎药。缩宫素受体拮抗剂阿托西班是一种抗利尿激素和缩宫素的混合受体拮抗剂。在目前所有的宫缩抑制剂中,阿托西班作为一种具有子宫特异性的宫缩抑制剂,抑制宫缩的果疗明显,可显著延长妊娠时间,母体耐受性好,副作用少,不仅为患者赢得了继续妊娠的机会,而且与其他宫缩剂一样,为改善早产儿的预后争取到了宝贵时间。该药禁用于产前大量阴道流血、重度子痫前期、高血压、发热、尿路感染及已知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目前在发达国家的使用已较为广泛,但其价格昂贵,不过它可没有被纳入医保,还很贵,好几千一只,与几毛钱的硫酸镁相比,囊中羞涩的我们还真有点用不起。
11、硝苯地平
孕晚期保胎药。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子宫肌细胞,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而抑制宫缩、母体的副反应主要是一过性血压降低、心悸、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酸中毒、降低子宫胎盘血流,故禁用于心脏病、低血压和肾脏病患者。该药不能与硫酸镁合用,因可增强镁离子对神经肌肉的阻滞作用,从而损伤心肺功能。对胎儿的影响,早期应用可致肢体短缺、流产、胎心率减慢。
12、吲哚美辛
孕晚期保胎药。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前列腺素(PG)合成酶抑制剂,可使PG水平下降、减少宫缩。禁用于消化道溃疡、吲哚美辛过敏者、凝血功能障碍及肝肾疾病患者。对胎儿的影响有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低出生体重儿、胎儿心力衰竭和肢体水肿、肾脏血流减少、羊水过少等;在新生儿可致动脉导管收缩、肺动脉高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