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月经都疼得直不起腰,检查发现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医生说内膜‘跑’到了卵巢上——这‘异位’到底是指哪些部位?会影响怀孕吗?” 这是很多内异症患者的共同疑问。事实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部位远不止卵巢,可能波及盆腔、肠道、膀胱等多个器官,症状也因位置不同而千差万别。
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这些“跑错位置”的内膜组织,会像正常内膜一样随月经周期增生、脱落、出血,但经血无法排出体外,长期堆积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炎症、粘连、疼痛甚至不孕。
内异症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90%以上位于盆腔内,少数出现在盆腔外(如肺、胸膜、腹壁瘢痕等)。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公认的“经血逆流学说”认为,月经期间脱落的内膜碎片可经输卵管逆流至盆腔,种植在卵巢、腹膜等部位并生长。此外,遗传、免疫功能异常、医源性种植(如剖宫产、人流术)也可能诱发内异症。
最常见的“异位”部位及典型症状
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发源地”
- 发生率:约80%的内异症发生在卵巢,是最常见的异位部位。
- 病理表现:异位内膜在卵巢内反复出血,形成充满暗褐色陈旧性血液的囊肿,因外观类似巧克力糊状,故称“卵巢巧克力囊肿”(直径多为5-10cm,大者可达20cm)。
- 典型症状:
- 痛经/慢性盆腔痛:囊肿刺激卵巢及周围组织,经期疼痛加剧,可放射至腰骶部、肛门或大腿。
- 月经异常:囊肿破坏卵巢组织,影响激素分泌,导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 不孕:囊肿可能堵塞输卵管,或影响卵巢排卵功能,导致约40%患者合并不孕。
- 囊肿破裂风险:经期或剧烈运动后可能破裂,引发突发下腹痛、恶心呕吐,需紧急手术。
盆腔腹膜与宫骶韧带:盆腔粘连的“重灾区”
- 好发部位:子宫直肠陷凹、子宫骶韧带、阔韧带后叶等盆腔腹膜表面。
- 病理表现:异位内膜形成紫蓝色结节或斑块,反复出血后导致盆腔器官粘连(如子宫与直肠粘连、输卵管扭曲)。
- 典型症状:
- 性交痛:宫骶韧带处的异位结节在性生活时受牵拉,引发深部性交痛,影响夫妻生活。
- 排便痛/便血:子宫直肠陷凹的病灶压迫直肠,经期可出现排便时疼痛、便秘,严重时出现周期性便血。
- 不孕:盆腔粘连导致输卵管拾卵功能下降,精子与卵子结合受阻。
子宫肌层:子宫腺肌症的“元凶”
- 特殊类型:异位内膜侵入子宫肌层,称为“子宫腺肌症”,可与盆腔内异症合并存在。
- 病理表现:子宫均匀增大(如孕2-3个月大小),肌层内可见异位内膜病灶,质地硬,经期局部出血导致子宫收缩痛。
- 典型症状:
- 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程度与病灶深度相关,严重时需服用止痛药甚至卧床休息。
- 月经过多:子宫增大导致子宫内膜面积增加,经期出血量多,可引发贫血。
- 子宫增大与压痛:妇科检查可触及增大的子宫,质地硬,经期压痛明显。
肠道:易被误诊的“隐匿性病灶”
- 好发部位:直肠、乙状结肠(占肠道内异症的75%),少数累及阑尾、小肠。
- 病理表现:异位内膜穿透肠壁黏膜层时,可形成溃疡或出血点,严重时导致肠粘连、肠梗阻。
- 典型症状:
- 周期性肠道症状:经期出现腹痛、腹泻、便秘,或便血(大便表面带血,与月经周期同步)。
- 肠梗阻表现:病灶较大时堵塞肠腔,出现腹胀、停止排气排便,需手术解除梗阻。
膀胱与输尿管:泌尿系统的“隐形杀手”
- 好发部位:膀胱壁(占泌尿系统内异症的80%)、输尿管下段。
- 病理表现:异位内膜侵犯膀胱黏膜时,形成紫蓝色结节;侵犯输尿管时,可导致输尿管狭窄、肾积水。
- 典型症状:
- 尿频、尿痛、血尿:经期膀胱受刺激,出现排尿不适,严重时出现肉眼血尿。
- 腰痛/肾积水:输尿管狭窄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引发单侧腰痛,长期可致肾功能损伤。
腹壁瘢痕:剖宫产/妇科手术后的“后遗症”
- 发病原因: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等腹部手术后,内膜组织被带入切口并种植,形成瘢痕内异症。
- 典型症状:
罕见“异位”部位:全身播散的“特殊案例”
尽管少见,但异位内膜可通过淋巴或血行转移至远隔部位,如:
如何早期发现“异位”病灶?
内异症的症状与病灶部位密切相关,但约20%患者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 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从月经前1-2天开始,持续整个经期,疼痛逐年加剧。
- 异常出血或排便排尿异常:如经期便血、血尿、性交后出血。
- 不孕或反复流产:备孕1年未孕,或排除其他因素的反复流产。
- 盆腔包块:妇科超声发现卵巢囊肿(尤其“巧克力囊肿”特征)或子宫增大。
诊断方法:
-
超声检查:首选经阴道超声,可明确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症。
-
腹腔镜检查:“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盆腔病灶,并取活检确诊。
-
血清CA125检测:轻度升高(一般<200U/ml),可辅助判断病情活动度。
治疗原则:根据“异位”部位与生育需求个体化选择
1.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病灶小或术后预防复发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缓解痛经和盆腔痛。
- 口服避孕药:如屈螺酮炔雌醇片,通过抑制排卵减少内膜增生,连续服用6-12个月。
- GnRH-a类药物:如亮丙瑞林,暂时降低雌激素水平,使异位病灶萎缩(疗程3-6个月,需反向添加雌激素预防骨质流失)。
2. 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无效、囊肿较大或合并不孕
- 保守性手术:保留子宫和卵巢,切除异位病灶(如巧克力囊肿剥除术、盆腔病灶切除术),适用于年轻有生育需求者。
- 半根治性手术:切除子宫+保留卵巢,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症状严重者(可保留卵巢功能,避免过早绝经)。
- 根治性手术:切除子宫+双侧卵巢,适用于近绝经期、病灶广泛者(术后需激素替代治疗)。
3. 辅助生殖技术:针对内异症合并不孕
- 轻中度患者可尝试促排卵+人工授精;
- 重度患者或术后1年未孕者,
可考虑试管婴儿技术(IVF-ET),通过超促排卵获取优质卵子,体外受精后移植胚胎,提高妊娠率。
早诊早治,避免病情进展
-
定期复查:内异症术后复发率较高(5年复发率约40%),需每3-6个月复查超声和CA125,监测病灶变化。
-
生育建议:有生育需求者术后应尽早备孕(术后6个月内妊娠率最高),必要时借助辅助生殖技术。
-
生活方式调整:经期避免剧烈运动、盆浴和性生活,减少经血逆流风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导致内分泌紊乱。
-
警惕恶变风险:虽然内异症为良性疾病,但约1%可能恶变(尤其卵巢巧克力囊肿),若囊肿短期内迅速增大、CA125显著升高(>200U/ml),需及时手术排除恶变。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部位广泛,从盆腔内的卵巢、腹膜,到盆腔外的肠道、膀胱,甚至远至肺部、皮肤,症状复杂多样,易被误诊或漏诊。如果您出现进行性痛经、性交痛、不孕或周期性肠道/泌尿系统症状,请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妇科就诊,通过超声、腹腔镜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案需结合年龄、生育需求、病灶部位综合制定,务必严格遵医嘱用药或手术,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育功能。
- 重要提示 免责声明
- 本页面信息仅供参考,并不含有关于使用任何药物、医疗技术、外科设备、诊疗方法的广告或意图,不能取代向医生或其他有资格的医疗专业人士进行咨询。这里包含的信息不可用于医疗、保健中问题的解决或疾病的诊断。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部位,卵巢巧克力囊肿,盆腔内异症,子宫腺肌症,直肠内异症,膀胱内异症,腹壁瘢痕内异症